暂无
“我国是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国际上亦无先例。对数据交易和数据交互两种流通形态的关注要更加平衡。”在今天上午开幕的2023全球数商大会上,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教授江小涓在其主旨演讲中指出,数交所的声音政府易于听到,要更多关注数据交互这种数据要素发挥作用的形态。这一渠道的重点目前不是“确权”“估值”“入表”这些流程,而需要解决匿名化标准、隐私保护责任边界、数据跨界跨境流动、数据安全技术开发、大企业数据垄断等问题。
处理好场内交易与场外交互的关系
2022年,中国移动端月活上网人数11.7亿,人均上网时长6.9小时,每天提供在线总时长80亿小时,全球第一,产生个人行为相关的海量数据;
2021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28.6%,全球第一,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连接居全球中上水平,产生企业行为相关的海量数据;
2022年,中国660个城市中,超过600个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全球第一,产生与城市运转相关的海量数据。中国5G基站全球占比和连接5G基站的网民数量和企业数量均高居全球第一,数据传输便利高效,数据市场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演讲伊始,江小涓便向与会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她指出,我国是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国际上亦无先例。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看待,数据产权、数据市场、流通交易、数据收益等经济学相关的概念和内涵等就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重要遵循。同时,数据有许多独特性质,理论和实践都需要探索创新。
“数据流通使用,既有通过数据交易所形式的场内交易,也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直接发生的数据交互。要处理好场内交易和场外交互的关系。明确完善和规范数据流通规则,构建促进使用和流通、场内场外相结合的交易制度体系。”江小涓指出,一方面,目前各地场内数据交易的发展热情较高,数据交易所快速增加,到10月底已经超过48家。从各地数据交易所的定位看,总体上是制度建设和规则建构先行,包括登记、确权发证 (持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价值评估、公共数据开放和运营、数据链建设、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等快速推进。但数据交易量有限,仍在尝试性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多种场景拉通场外数据交互,支撑业务扩展。“数据的交互利用是数据流通更为广泛使用的商业模式,企业和组织通过与内部各方和业务相关外部各方共享数据来支撑业务打通和创造价值。”江小涓介绍,数据交互的主流模式是API模式,即通过应用程序接口拉通数据,这种模式允许不同的应用程序或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集成。以实现数据流通和共享。API模式在数据流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交换、数据迁移、数据同步等功能。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也是业内较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对此,江小涓表示,政府数据开放是社会数字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开放对提升政府公信力、降低社会成本,带动数字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公共部门的数据特别是政府数据,源自政府各类政务行为,原则上应该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对社会开放和共享。目前在政务服务平台和数据政务专区两类用途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过,江小涓同时指出,虽然政府和各类公共部门及公有企事业单位生产存储大量数据,而且是高质量数据,但开放共享不够,数据利用效率不够高,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还有很大空间。对此,她也提出了部分建议:比如,有些原始数据不能直接开放共享,需要做成数据产品,有开发成本,商业化开发利用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些公共数据并不被广大公民和市场主体所需要,而是某类企业运营需要,“用者付费”在这类政府服务中是合理选项;有些公共部门是企业性质,例如供电供水供气的企业,还有各类国有企业,有偿提供数据产品也是合理行为。
江小涓表示,目前多个省市都成立了公共数据服务专业机构,在坚持政务数据开放共享为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多种形态的探索创新,使更多数据得到有效使用,同时接受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规范服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