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自北京提出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一系列成果随之落地,为先行区的正式启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交网讯)11月10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会议正式举行,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出席并发言,这也标志着先行区的建设迎来新的里程碑。
据悉,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空间范围68平方公里,共有18个数据要素相关产业园区、共有4.57万家市场主体,其中数据要素类重点企业30家、产业可用面积约261.7万平方米。
早在今年6月,北京发布《关于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进一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意见》(市场上也称之为“北京版数据二十条”),其中提出,创建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率先推进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产品经营权的结构性分置制度先行先试,依托依法设立的交易场所开展数据资产登记,推进国家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点。
《实施意见》特别提出,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打造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试验田,建设高水平开放的政策高地、数据工场和可信空间,支持基于信创技术建设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和“监管沙盒”,建立社会数据资产登记中心,设立数据资产评估服务站,先行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支持建设数据跨境实验室等。
至此,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稳步推进建设。在随后召开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据要素高峰论坛”上,由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牵头建设的“北京国际数据实验室”正式揭牌,同一论坛上,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中国能力中心正式成立。
一系列新组织的成立,正是对北京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强力助能。
近日,由北京国际数据实验室和国际数据空间协会(IDSA)联合主办的“数据空间国际产业论坛”正式面向全球发布《数据空间发展倡议》。旨在推动数据空间发展,提高数据利用效率,释放数据价值,通过全球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数字经济的繁荣和数字社会的进步。
据北京国际数据实验室主任刘东介绍,“一个实验室、一个能力中心、一份国际协议,就是我们服务北京数据先行区探索的一个新模式、新路径。”
在当日的论坛上,同时举行了公共智能算力中心启动和算力调度服务平台上线发布仪式。一系列成果落地均是为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提供前沿科技基础保障。
据公开数据可查,2022年,北京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733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6%。2022年,北京市数据要素市场规模约为350亿元,占全国的39%左右。
今天的启动大会提出,计划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框架体系,汇聚高价值数据资产总量达到80PB,数据交易额达到50亿元,数据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口。
到2030年,建成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汇聚高价值数据资产总量达到200PB,数据交易额达到200亿元,数据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
到2023年,围绕先行区要形成全国数据产业高地效应,树立全国数据要素流通的标杆。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工程,理思路、分步骤、定目标是一个可行的方式,道阻且长,一切终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