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有消息称,江苏省数据交易所在4月18日正式运营,并上架首批380个数据产品。此举表明,长期被戏称为“散装江苏”的省内数据交易市场终于迎来省级统筹的“集束”时刻。
回溯江苏数据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多中心并存”曾是显著特征,从2015年盐城华东大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全国第三家数据交易机构成立,到无锡、苏州、南京、徐州等地市相继布局,江苏的数据交易版图长期呈现分散化格局。
这一现象既折射出地方探索的积极性,也暴露出市场分割的隐忧。
而现在,省数交所的正式运营,既是“破局”之举,也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统筹发展提供了观察样本。
产业竞争与制度缺位
江苏各地市数据交易机构的“遍地开花”,本质上是数据要素市场早期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全国范围看,截至2025年1月,我国已有二十余个省(区、市)组建了近60家数据交易机构,其中江苏以9家数量位居前列。这种分散化现象背后有三重动因:
一,政策试点驱动的地方先行先试
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初期,上级鼓励地方探索差异化路径。盐城华东大数据交易中心作为全国早期试点,截至目前已积累了充足的实践经验;苏州依托制造业、医疗卫生等产业优势,聚焦工业、医疗等数据交易;南京则借助高校资源布局科研数据流通。虽激发了地方创新活力,但也导致重复建设。
二,区域产业竞争催生的数据“割据”
各地市将数据交易机构视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试图通过本地化平台抢占产业资源。无锡物联网产业、徐州依托淮海经济区区位优势,这种“以数据引产业”的逻辑,虽短期内带动了地方经济,却加剧了市场碎片化。之前有机构统计,江苏省内数据交易机构中,超半数的产品由非本地企业供给,跨区域流通需求强烈。
三,省级统筹机制的滞后性
在2024年江苏省数据集团成立前,省内也的确缺乏统一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标准。各地市在数据确权、定价、安全等规则上各行其是,导致跨市交易成本高企。这种制度缺位使得市场主体更倾向于场外交易。
“一哥”来了,市场秩序要重构了
省数交所的诞生,标志着江苏从“分散探索”转向“系统整合”。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这样做可以构建全省统一的市场基座。江苏省数交所通过“一个交易所、一套制度体系、一个平台系统”的架构,整合了13个设区市的区域专板,首批108个市级数据产品已实现统一上架。这种“省市共建”模式既保留了地方特色,又通过省级平台打通了数据流通堵点。
省数交所在制度层面与省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协同,建立从数据采集、脱敏到交易的闭环,更能带动本省公共数据价值发现,同时基于省平台,可引入更多外部资源,不断巩固“技术研发—数据加工—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当下抛给市场一个疑问,以往的地市级数据交易机构怎么办?
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省数交所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地市交易所的消亡,而是推动其功能重构。从全国经验看,深圳、北京等地已形成“1个省级平台+N个特色节点”的协同网络。我们猜测,江苏的可能路径包括:
专业化分工:各地市交易所可聚焦垂直领域,成为省级平台的“特色专区”。例如,盐城可转型为海洋经济数据专区,无锡深耕物联网等制造业数据服务,苏州可转型为医疗经济专区等等,与省级平台形成互补。
服务下沉:地市机构可承担区域性数据治理、合规咨询等“最后一公里”服务。
生态协同:通过省数据集团的股权投资和基金引导,或许可推动地市交易所与省级平台股权融合。
不过,转型过程需警惕两大风险:一是行政力量过度干预导致的“拉郎配”,可能抑制市场活力;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清引发的“数据争夺战”,需通过明确的收益分成规则和跨区域补偿机制化解。
江苏前期已有了很充分的市场实践,此次省级数据交易所的运营,一方面做到统筹,但统筹不是简单收权,而是构建“省级定规则、地市做特色”的弹性框架。若省数交所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建立跨域数据流通的“技术信任”,建立全省的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基础设施,其与各地数据交易机构联动,更加提高了数据跨场景应用的可能性。
国家数据局披露,2024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场内市场数据交易规模同比实现翻番。
未来,数据交易所的竞争不仅是技术或资源的比拼,更是制度创新能力的较量。在这条赛道上,江苏已迈出关键一步,但如何让“散装”基因转化为“集成”优势,仍需在市场化与公共性之间找到更精细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