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2024年应该是医疗信息化厂商变动最大、最动荡的一年。”一位长期从事医疗信息化人士感慨,“简直大洗牌。”
2024年5月21日,思创医惠(300078.SZ)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年报问询函,要求其说明智慧医疗业务、商业智能业务收入下降较多的原因。这是一家从事智慧医疗的软件服务商,自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24.4亿元。
曾获蚂蚁集团战略入股的头部企业卫宁健康(300253.SZ),近期则卷入公立医院招标合规的风波中。5月6日,四川政府采购网披露了中江县第二人民医院涉嫌“恶意串通”、采购文件未按确定事项签订等违法行为。该案例中,中标的是卫宁健康旗下的四川卫宁软件有限公司。医院在招标过程中,与中标供应商“交往过密”,供应商曾多次参加院长办公会,不但对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预算成本作出发言,还为该采购项目提供整体设计,并最终中标。
上述两个事件,引发不少医疗信息化行业人士担忧:行业似有洗牌的征兆。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尤其是从去年底至今,新一轮政策及需求的刺激下,新的商业机会在悄然孕育。
数据要素是其中之一。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预计数据要素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迈向2000亿元新台阶,在2030年突破万亿元。继金融数据后,医疗等行业数据有望成为数据交易新的重要组成。
2023年12月,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推动医疗健康领域数据要素场景落地,涉及便捷医疗理赔结算、推动医保便民服务、有序释放健康医疗数据价值、加强医疗数据融合创新等具体行动计划。
截至今年3月,20多个省、地市的数据管理部门开启了典型案例征集。
这给沉寂已久、稳重前行的医疗数据、医疗信息化行业,提供了一个讲新故事的机会。有公司为推进项目,紧急会议开到晚上,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开始执行。
这一次,数据要素能否激活医疗信息化行业?
No.1 医院逐渐开始重视数据
医疗数据在每一位患者就医时产生并逐渐积累。然而多年来,医疗数据产业的发展迟缓。
医院拥数据自重,不外流,也很难与其他医院打通,其中固然有患者隐私安全的慎重考虑,但更重要的是,医疗数据俨然一座金矿,一家医院从学科建设、诊疗流程乃至收入情况,都事无巨细的记录在数据里。
“对于数据价值的挖掘和利用,大家基本思路都是一致的,认可医院里的数据很有价值、变现路径多,未来大有可为。”新华三集团医疗事业部技术总监杜晓君说。
然而,完全开放建设意味着医院要把金矿和底牌同时拱手于人。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从业者受困于此,一般只能拿到一些简单的数据,充其量用手工方式分析一下,做一个应用,诸如生成医院的患者画像等。
在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下,这种所谓的数据开发犹如刀耕火种。
要破局,唯有期待政策的推动。此前,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的建设潮,曾带动一波医疗信息化行业的发展。
2018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消除信息孤岛。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被划分为九个等级,从0级到8级,级别越高意味着系统做得越好。对临床医生而言,电子病历升级,就能更快地获得患者完整、可追溯的诊疗数据,医院管理者则可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电子病历评级也会关系到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排名,或者涉及一些医院的属地化政策。一位从业者告诉《财经》,在广东,医院的电子病历评级如果不过5级,医院就做不了区域医疗中心的申报。这被称为“以评促建”。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2022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平均级别提高到4级,而2018年只有2.7级。
带来的好处是,全国三级公立医院2022年门诊患者平均预约诊疗率为61.1%,较2021年增加0.5个百分点,平均预约等待时间进一步下降。
公立医院建设、升级电子病历系统,给产业界带来机会。如今,各地新建医院、分院区,以及区域医疗中心,都需要配套信息化建设。
上海市五个新城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建设,浙江省要建设的浙东、浙南、浙中和浙北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均配套了信息化、智慧诊疗等项目工程。
越来越多的医院为数据建设投入,比如5月17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发布云数据中心建设项目的招标公告,预算金额为750万元。
不少从业者意识到,近年来信息化发生的真正变化,就是医院内部逐渐开始重视数据了。
医院信息化部门的人员编制普遍变多。有从业者提到,十年前去某三甲医院,信息部门的人员编制一般是10人到15人,但从2015年之后,尤其大型三甲医院,信息部门至少有二三十人,承担的信息化工作也更多。
不少医院里成立了大数据中心,比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立了华西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团队上百人。
一些头部医院还成立了医院级的算力中心,挂在大数据中心下面。未来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包括当下热门的AI大模型,如果医院自己有算力的话,可以数据不出院就实现技术应用。
近年来的一个变化是,很多医院陆续成立了运营管理部,其中部分人马是从信息口转过去的,通过数据分析等技术,给医院做预算、考核以及经营分析的支撑,这部分就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比如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家三甲医院,运营处的定位是服务于临床的横向、枢纽式专职管理团队,负责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医院的发展战略、资源配置、经营管理及绩效分配,并通过加强医疗与经营活动分析,优化运营模式,提升医院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No.2 单一的信息化项目不再吃香
医疗数据的拥有者公立医院已经“松动”、积极行动,另一端,技术供应商们早就相机而动。而近些年,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医疗行业中。
据《财经》不完全统计,医疗数字化2023年前三季度的中标项目中,电信、联通、移动合计能拿下四分之一。
2023年7月,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从业多年的王国栋离开北大医信,加入中国电信的全资子公司中电信翼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翼康”),担任北京研发中心部门负责人。促使他作出决定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电信对数据的重视。
在与翼康总经理刘玉明的沟通中,王国栋意识到,中国电信做医疗,是希望基于运营商的数据处理能力,以及AI大数据技术,未来在医疗信息化行业里,从数据要素的角度寻求机会。
而对于医院内部比较“重”的业务,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他们一致认为不是现阶段电信做医疗的重点。
王国栋到翼康之后做几乎所有业务,无论是医院业务,还是公共卫生疾控方向,基本是围绕着数据去做。
今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医疗信息化全栈能力发布,用于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公共卫生、智慧医保。目前,翼康在甘肃、青海两省19个地市,部署了全民健康大数据平台。
翼康公司开发、运营医疗数据产品的思路,正应了目前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逐步完善,市面上产品趋同、相似性高,对于信息化公司来说,低垂的果实越发稀少,基础、单一的软件越来越难卖出去。
王国栋观察到,近几年在医院的投标过程中,单一的信息化项目在医院领导班子会上很难通过。医院也要衡量投入产出比,一项建设需要给医院的管理、临床科研都能带来实际应用效果才行。
No.3 盯住大三甲
2024年年初,王国栋等人在北京组织过一次研讨会,在场的很多医院大主任都认为医疗数据要素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路线,是目标。但是,多数医院仍处于数据治理的阶段,尚未达到可以称为数据资产的程度。
换言之,尽管发展了多年,医疗数据相关的行业仍然“很初期”。初期,意味着更大的想象空间与商业机会。
对于技术产品供应商们来说,首先最关注的是3523家三级医院。它们最有实力,对医疗数据更上心,希望基于信息化数据做量化分析来实现精细化管理。
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数据产品“医疗全域实时数据湖”,目前的采购方主要是大型三甲医院。
“数据类产品投入相对较大,体量小的医院虽然对数据很重视,但不一定有持续购买服务的资金和能力,所以说目前更多还是在三甲医院使用。”杜晓君说。
能拿到大三甲医院医疗数据服务订单的,目前既有医渡云、神州健康等专长于医疗大数据的公司,有新华三等从事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也有三大运营商等央企的身影。
在数据要素带来的新一轮医疗信息化机会中,这三类公司的角色如何?
在杜晓君看来,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比如在北京某家医院,新华三集团与医渡云合作,双方提供的产品是有差异的:新华三做的是数据湖,给医院提供一个能主导的数据管理平台工具,实时汇入数据;而医渡云则依据医院的临床、科研各种需求,使用相应的数据,来给医院提供各种应用软件。
如果以苹果手机来类比,新华三集团做的可看作是iOS操作系统,医渡云则类似于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App。
至于运营商的角色,承担总集成类的项目会更多一些。运营商中标一个大的总包,里面通常要集成许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不同的厂商分担着去做。
一位业内人士观察到,医疗信息化公司签下来的很多合同,总集方越来越多的是三大运营商了。这也反映出市场情绪的变化。
在王国栋看来,电信与传统医疗信息化公司之间并不是竞争性关系,都可以在数据市场发力。“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上,大家都是同一起跑线,不存在说谁抢谁的蛋糕,就看各家公司的投入以及战略定位能否找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