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作为数据要素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市场对大数据交易所的商业模式持续关注。
“我刚刚从贵阳回来,目前在深圳,这个月还会去厦门、西安、河南、安徽……现在各省对数据生态联通的需求很大。”一位大数据交易所背景生态共建社区的运营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今年以来,多个大数据交易所包括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产品挂牌上链、多方分享数据流转增值收益等商业模式探索开始初露峥嵘。
一位大数据交易所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大数据交易所的当务之急是开放心态,深入市场去碰需求,现在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身段要放低,不要高高在上。
“交易量可能也不是当下最需要关注的卡点,关键是商业模式的构建。交易所要找好定位,要如何按照市场规则把自己带入商业闭环,合规通道肯定不是它最重要的价值。”前述运营负责人直言。
政策机制清障
随着去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 的出台,以及今年两会上组建“国家数据局”被明确提出,各省对于数据交易的重视程度直线上升,地方进行数据要素市场建立的抓手——大数据交易所也正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顶层设计的清晰、地方的重视程度提升,以及体制机制的障碍扫清,加速了大数据交易所走向市场的步伐,而市场的热度体现在数据交易量开始活跃。
今年5月27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在“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2023数博会”)上披露,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贵数所”)累计集聚“数据商”“数据中介”等市场主体589家,上架交易产品1017个,累计完成交易776笔,累计交易额达13.87亿元。这也是该交易所自去年重组以来首次公开披露相关交易数据。
“我们今年已经提前半年完成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年度交易额力争突破10亿元’的任务。”贵数所总经理叶玉婷向记者透露。
2015年,贵数所作为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此后各类大数据交易所(中心)在国内遍地开花。2017年之后,由于体制不清晰、数据相关规范不统一、交易不活跃,数据交易所市场一度沉寂。从政策面重新定位到体制机制的障碍扫清,可视为本轮大数据交易所加快发展脚步的重要背景。
去年以来,多个地方交易所均在进行重组探索。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从模式上,地方政府布局数据要素市场的方式是由省里组建大数据集团,大数据交易所作为大数据集团的子公司或二级子公司。以贵数所为例,即是贵州大数据集团主体“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的二级子公司。贵阳之外,上海、福建等地的大数据交易所也采用了类似结构,而江苏、湖北等地亦在酝酿相关调整。
在此基础上,大数据交易所的发展显然可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资源倾斜。记者注意到,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建议支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成立国家级数据交易所。新任政协委员、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就在提案中建议,总结贵州大数据先行先试经验,加快布局国家级数据交易所。
体制革新的深层,是理念意识上的变化。一位经常与地方政府打交道的大数据第三方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很长时间以来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数据要素流通带来的经济价值,理念上主要以“先安全再流通”为目的,更加侧重监管和数据安全。但近年来政府态度有所放宽,逐渐转变安全与流通并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就曾指出,尽管《数据安全法》开宗明义将“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作为并置的立法目标,但在“安全泛在化”的趋势下,出现了数据安全与利用之间的价值失衡。而随着数字要素顶层设计和法律法规的逐步落地,数据利用未来会逐渐与数据安全并行。
商业价值靶点
不同于此前多是谈理念、谈概念、谈展望,今年以来,一些头部大数据交易所开始在商业模式探索上有所突破。在这之中,数据要素通过流转实现增值以及数据资产化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方向。
今年3月底,深圳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深数所”)与光大银行深圳分行通过将数据资产入表后进行评估授信,成功落地了首笔无质押数据资产增信贷款项目,引发市场关注。在该项目中,深圳微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微言科技”)通过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授信审批并获得1000万元授信额度。此外,包括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贵数所、华南数交公司等机构也进行了类似基于数据资产的融资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探索中,数据不是作为单一资产从银行获得无质押贷款,而是一个资产组的无质押增信。据深数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微言科技的数据资产是对原始数据加工形成的评分类数据和标签类数据,价值附着于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算法,不适合单独计价。在评估时参考了会计核算中资产组的概念,以数据资产和知识产权作为整体资产组进行评估。
“在此过程中,深数所作为平台主要对企业可能涉及的数据安全、数据权属等问题进行审查。”深圳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王冠表示。
“这其实在当下对于数据资产的评估中比较有代表性。”前述运营负责人向记者解释称,数据资产评估端通常不是直接对某一量级的数据定价,需要确定数据对某一个业务场景有多少具体的业务提升率,根据效果去设定相应参数,过程很复杂。
数据资产化之外,数据要素通过流转产生增值效益也是现阶段数据交易更重要的价值所在。
今年5月底,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与数库(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库科技”)实现了电力数据+产业数据首次在数据交易场所牵头下赋能金融行业。基于贵数所平台,在保障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双方数据通过算法模型精准叠加,实现了更有效利用。
叶玉婷向记者透露,在上述案例中,贵数所在数据融合、供需撮合、运营模式及商业模式指导中发挥作用,推动贵州电网电力数据产品与产业数据大模型融合,形成新产品,为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贷前精准审批场景赋能。
记者注意到,目前贵数所已经设立了电力、气象、政府数据开放、算力资源等专区。在叶玉婷看来,找准差异化定位、挖掘特色产业数据是各地数据交易所面对市场竞争的关键。
王冠也认为,当前各家数据交易所均在完善可持续商业模式,发展重点是结合当地数据要素流通市场的特点,在相关特色行业、特色场景上发力。
此外,市场参与者的一个共识在于,各地数据交易所具有准公益性质。王冠就向记者表示,公司会承担较多的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和赋能实体经济的责任。其自身的商业模式也是围绕市场培育、赋能实体而展开,并不是简单的收取交易佣金的形式。“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同时也要挖掘特色化的场内交易场景,如跨境、公共数据交易等。此外,还要聚焦打造自身的服务体系,提升客户黏性。”她表示。
活跃场内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实践更多肩负着“打样”的意义,政府和市场都更关注在交易结构设计、需求发现、模式创新上的突破。在叶玉婷看来,“手中有货、市场有需、交易有量、值得信任”是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应该达到的目标。
但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实现,前提是要让更多的机构愿意到大数据交易所“场内”进行交易。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王建平在2023数博会的一场论坛上就直言,行业目前存在供给多、需求少的问题。大数据交易所需要交易,但交易不一定需要交易所。
与征信行业的“强制合规”不同,数据交易尚不是一个“确定性合规”而是“相对性合规”的领域。根据“数据二十条”的精神——未来行业形成的将是一个由国家级的数据交易所、区域级交易场所、行业级的交易平台和场外交易组成的多层次的数据要素市场。
简而言之,场内交易并不是强制性要求,这也让目前大数据交易所的身份在数据交易过程中稍显尴尬。
在叶玉婷看来,活跃场内交易是一个大命题,需要分步拆解成细节问题去破解。例如,是交易所提供的价值不足,还是数商介意交易成本?有什么方法让大家愿意到交易所来交易?
在2023数博会上,叶玉婷就提出了“地推官”的概念。“数据交易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搬着石头过河。当下数据交易所更应该发扬‘地推’精神和服务精神。”她直言。
“数据交易是一首协奏曲,而不是独奏曲。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既需要交易所的引领,也需要供方、需方、数据商、数据中介等各方的积极有效协作。首席地推官的模式是一种创新探索,主动出击接触、发掘全国各个产业代表性的数据源机构(数商)、中介方、探索生态价值和服务价值,共创全新商业模式。同时,建立高质量数据专区也是一种探索,解决有效数据供给不足这个主要矛盾。此外,如果是场内交易的成本考虑,我们也首发了全国首个交易激励计划,核心还是培养大家通过交易所平台进行交易的习惯。”她表示。
而在前述运营负责人看来,当前数据交易市场并不是简单的供给多需求少,而是数据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鸿沟,即“等着数据业务赋能的产业和公司比比皆是,但现在很多数据是原材料而不是成品,就像到处是菜但是没有人炒”。
行业生态缺少的显然是一大批数据服务端到端的公司,特别是能够垂直针对数据交易所场内交易的服务商。“交易所的角色应该是餐厅,去对齐需求与供给。既要研发菜色——把数据原材料目录化、分级分类,又要做合规——保证菜品安全,还要培育生态——培养炒菜的人。”前述运营负责人表示。
而这些方面,显然需要政府和行业共同努力——建立更丰富的生态、增强信任、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是马上就要求数据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