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数据交易所发展到现在,好像洪荒之力已经使完,各个都像会务公司一般,不断刷新着自身的存在感,这是一个很直观的感受。
另外,据数据交易网的统计,特别是2022年,全国新增了12家左右数据交易中心(所),这些交易所无外乎在成立当天都宣称获得了千万级的场内交易,可到现在如今呢?往后再无持续性的交易量爆出,场内交易难道是一锤子的买卖,再无音信了么?
当然,不乏有活跃的交易所一直在更新场内交易额,千万、上亿、十几亿…这些数字奇妙的串在一起,让人天然有种行业蒸蒸日上的错觉,可是真实的发展情况呢?数据交易的发展到目前还是一边冷一边热,这难道不是一种虚假繁荣,永远欢快在编制的梦里。
经过讨论,行业上不少人士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数据交易所为什么不公布交易双方的情况,到底是处于什么原因不公布,按理说,十几亿的交易额,照目前各家扩大宣传的力度,是不是恨不得每天都要宣传下某家与某家场内交易多少万、某家与某家场内交易多少万,为什么这种很明晰的交易信息各家都鲜有公布,一家交易所的发展,以交易量作为发展呢势能是无可厚非的,可为什么对单笔的交易闭口不谈,每天对各种的办活动却很上心呢?
应该是有如下原因:
原因1:行业监管限制
目前,数据交易90%以上的场景都在金融领域,一方面金融行业是数字化转型最彻底、最高效的行业,天然对数据有特殊需求,数据的价值也能在金融行业有更大价值的发挥。
数据交易双方处于金融行业之下,监管要求严格,以往的数据交易也并没有广而告之,那场内的数据交易也必然悄无声息的进行为妥。
原因2:数据交易概念较新,大众无法理解
数据安全已经上升为国家安全,没有数据安全也就没有国家安全。在这一政策定位之下,民众对自身数据安全也尤为关注,特别是个人做为数据产生的最小单元,数据交易就显得尤为谨慎。互联网大厂为了避免因数据交易造成网民对自身数据安全的恐慌,进而选择悄无声息不广而告之的方式进行。
尽管在监管趋严的当下,很多厂商严格遵守数据安全一系列措施,也会采取一系列制度、技术等方式方法确保数据安全,但在广而告之的情况下,面对公众的数据安全质疑,大厂会疲于应对,索性通过国家主建的交易所也采取闭口不谈的方式。
原因3:无真正的纯数据交易可公布
如果数据交易的备案制也可算作场内交易额的话,那这种数字完全可以写的无限大,也没人会去追问到底多少是真正市场行为的场内,到底多少是行政作用下的场内,没法去衡量。
况且备案制有一个致命的bug,一份同样的交易可以在多家交易所备案,那么,有没有方式方法来杜绝这种刷单的行为,这也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这种方式属不属于虚假繁荣还有待商榷,如果已这种方式可以拉动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吸引更多的真实的场内交易,那也是促进行业发展一种不得不的策略。
数据在商业中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商业主体的战略决策,若是公开数据交易行为,很容易让竞争对手分析出公司的下步市场策略,不管场内场外交易,这也是供需双方企业要求保密的重要原因。
当前,面对市场上多家不同数据交易机构,有人提出了交易机构之间应该采取互联互通的发展思路,打通数商互认、打通交易流程、互认交易规则等等。笔者认为,当前的发展还未到讨论互联互通的时间点,理应在自身现有的资源优势下,集聚势能,采取差异化的发展各自发展,找到自身可持久的商业模式后,再来讨论能否通过互联互通的方式为各自发展锦上添花。
恰恰是不能在还没有持续模式的当下就来讨论互联互通,把互联互通当成可以改善当前“互卷”现状的解决方案。
现在,行业上有对交易所不同的划分说法,国家级、区域级、行业级,有些学者也将数据交易所与证券交易所作为类比。若果真如此,数据交易所之间更应该错位发展,就如上交所与深交所一样,企业选择哪里上市,完全是自身的战略定位考量。去哪里产生数据交易,也本应是企业自身选择行为。
虽然现阶段被成为数据交易2.0阶段,但整体的发展模式与讨论的话题还与2016年1.0阶段遇到的话题类似,可见数据交易模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很长探索期。“互卷”有利有弊,利在于可一定程度带动市场,引起关注,引发讨论,弊在于,长期的同质化宣传造势,难免会让行业产生虚假繁荣的挫败感。
如何避免“圈内人自嗨,圈外人无感”的窘境,是产业相关人士更值得深思的问题。